陈杰民 官方网站

http://chenjiemin.zxart.cn/

陈杰民

陈杰民

粉丝:74348

作品总数:26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陈杰民,1964年毕业于建工艺美术学院,现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曾是省水彩画会理事、厦门美协理事、市水彩画会秘书长、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理事、工艺美术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美展.并有选送国外展出。...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陈杰民自叙


自叙

 

我的名字陈杰民,当年父辈给我的命名,他们寄望我将来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老奶奶本着当地习俗给我的乳名“鹄头”,它好叫、好记、好养;长辈各有想法,但遗憾得很“杰民”没当成,倒是这个“鹄头”很形象地体现了我人生曲折碰头的经历。我感悟到自己天资不足,努力不够,仅是个平凡的小市民。几十年的生活,工作经历风雨,不顺,自责,埋怨,也感受关爱、温馨和鼓励。但在困苦前不气馁,不低头,努力改变自己。

 

根据主编要求本册我汇集了自传年表;学艺点滴感悟;家庭环境,人生经历;选入水彩画作;摄影作品;创作设计及近期的中国画。供专家画友指导。自觉专业水平挺高不快,缺少有影响的作品,不是“大咖”人物,只是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耕耘的劳者。正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更希望我们的子孙,一代比一代强,更有作为,不负前辈。努力进取!

 

陈杰民

O一五年十一月四日(生日)

 

习艺之路

 

此次“松风”画会举荐为我办展,替我出书总结历年意敢荣幸,感恩!将其中要有些回顾,素材内容分享给大家,说来惭愧,本人学识浅薄、文笔口才大不如其他学兄、画友、无奈迫上梁山,苦苦回忆,慢慢表达,说说自己走过60多年习艺的点滴片段。

 

1946年出生石狮永宁北门,永宁卫城历史名镇,著名侨乡,有过矮寇日本侵略屠杀的历史,淳朴的乡情民风。养育故乡的人民。我祖父当时经营木作家具作坊、规模不大但颇有影响深受周边用户喜欢。木作坊的雕工老师傅,没啥文化但手艺高超、人物、花鸟的图案生动活泼,透雕、浮雕活龙活现,我很喜欢,常到那儿去,但不敢动刀雕刻,因怕伤到手,大人不允许。也许是小时候认识艺术的一个门类。

 

195711岁年纪随父母到鼓浪屿,在康泰小学读完六年级,小学时常有老师组织同学谈未来、谈理想,我当时红着脸当小同学面前表示我想当画家的愿望,那年六一儿童节市里举办少儿艺术活动,我用泥土捏了一个海军胸像,还涂上蓝、白、黑的颜色,帽沿上写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展还得到好评,虽然显得幼稚但可能是我的第一次实践......

 

接着就是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的“初级班”年段,到工厂刻纸间学习手艺,那里有个泉州来的民间艺人徐跃昆老先生(永春人)。手工技术极好,周昌桔师傅也是高手,他们用刻纸刀石蜡垫板、纸钉、磨刀石等在各色手工纸上巧妙运用,一叠15张左右,有人物、花草、山水的精美图案,功夫顶棒,但是当时年纪小,静不下心一段时间后就产生厌倦,这种锻炼忍性的活没有学好,以后想起还是有点后悔,挺自责的。

 

随着1960年升入工艺绘画班以后,基础课多了素描、国画、图案等专业课,班里的同学都很努力,竞争渐渐激烈起来,为此我的速写本天天不离,有空就练起来,有次在操场画速写时偶遇张晓寒老师,他看了我的本子点点头,给了我不少鼓励,使我信心倍增,以后常到图书馆里看资料临摹作品,技巧有很大的提高,尤其画的的速写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心情乐滋滋的。那些年厦门是前线,中央常有慰问团下来慰问,19601229日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著名速写画家阿老先生和吴耘等来到客住华侨大厦,那时和好同学张尚伟、陈初良三人私下商量带着作品“大胆闯入”客房求教,北京来的大画家,没有架子不吝惜时间给我们评点指导。最后还为我们3人各画一副素描,至今此画一直得到我的珍藏。就是那一次的“大胆”行为深受同学们的羡慕。

 

文革时期,我很无助,工作常变动,70年代在父亲身边帮工,说实在几个弟弟鹏端、明哲、超然、章如相比本事比我强,作用大,但是我并不认弱,平时专注,暗暗观察......有一次在他们不在场的情况下应急竞能自己放图花样裁剪锻造成型,独自完成一个抽尘风管罩的钣金工制作。过后父亲和几位弟弟们叹服,通过这一事确信:只要用心我也行。也算是我习艺道路的一段插曲,也是一股动力。

 

80年改革开放以后文化艺术得到繁荣发展。各种美术展出活动频繁。86年成立的厦门水彩水粉画研究会应运而生。1990年由会长郑起妙老师推荐,通过会员选举我担任秘书长,不久又推荐担任福建省水彩画会常务理事;1986年吸收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历年参加各种展和交流结识了不少的国内外有影响的画家,书画家,得到他们不少指导,专业有所提高,有如油画作品《窗口》那富有冲击力的构图,鲜明色彩感召,反映特区发展的场面,作品完成后,发表在“福建日报”头版上;随着服务特区,省市的经济活动在配合1989年福建省贸易洽谈会,我的宣传画稿《鹭迎五洲客,江泊万里船,欢迎世界客商》在主要交通路口高高耸立;特别是1991年厦门特区建设十周年庆典活动,两幅宣传画荣获一等奖,绘制和印发在大街小巷,增添节日气氛......相续这段时间,水彩画作品多次被报刊杂志介绍,上海《水彩》刊物,《中国水彩》、《水彩艺术》等分别发表,《响午》和《土楼人家》入选“第七届全国水彩大展”和《2003年首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另有作品《世界遗产,福建南靖土楼》入选“2008年中国庐山水彩画艺术节作品展”;是我出作品比较集中的时间。有所收获。

 

摄影这一门是绘画造型艺术的姐妹艺术,它是互补借鉴的好手段。当年,经济困难买不起相机,原厦门二中多才多艺的美术老师龚鼎铭老师,毫不吝惜地将他老牌莱卡相机借给我,亲自指导,评点作品。而后我与父亲利用旧物,旧零件土制一台可升降的放大机。在家冲印、放大,初尝暗房奥秘和光影魅力......直到80年代初我才拥有一架日产“理光”相机,但胶卷贵,冲印又需不少费用,玩得不多。但愈来愈多地从摄影这门新课程里学到。顺光、侧光、背光的应用;虚实处理、色彩、构图、裁切、人物神态拍、电脑PHOTOSHOP中艺术处理手段;追求异样摄影效果。为在绘画上的应用提供借鉴......在日常活动中抓拍了不少艺术界等人士的照片,把他们睿智、高雅、博学形象记录下来,其中不乏多幅传神作品,深受喜爱,在这实践中竟然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生活多彩,艺术相通因此我乐此不彼。

 

对数码和电脑的学习应用是青年人的新手段,对于我这2000年代近60岁的认识难题。那事只能通过平时和青年的交往中学习,其中克服了许多困难,死记,勤练的土办法逐步认知,期初编制自己的小画册,画片,成功的将作品变成商品。比如“个性化邮票”和“明信片”多套;2010年在厦门旅游局林世超局长建议和帮助下成功地编辑了《鼓浪屿的歌》画册,并有幸得到华君武先生题字,画册汇集我的水彩画作和陈曦刚笔画,丰富内涵;连同多年前获得的旅游纪念品:T恤衫、邮品设计(曾获得2005年旅游纪念品征集评选大赛三等奖)等文创素材将为目前正处申遗项目增添有用资料。这是作为本土公民欣慰自豪的,是多年学习电脑与时俱进的体现。

 

往常我大多是水彩水粉画为绘画形式,50多年,淡忘冷落了中国画表现手段。2007年参加林良丰等老师主创的广西南宁青秀山观音禅寺,《五百罗汉》巨型壁画,在当好下手帮工的日子里,认真观察,体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神奇魅力和精彩画面效果,两个多月后回厦更重燃了对中国画的兴趣,不久就在家里搭起画桌和墙板,购置颜料、纸笔。林岑老师的教材资料,林生老兄赠册页和技法指导,促热身助动力。我并开始“疯狂”地“操作”起来,略带水彩画韵味的中国山水画,应运出现,几乎每周都有作业交送“茶话会”,供师兄老友点评,并有逐步提高进步的迹象。2014年更有几幅作品在市里展出。令许多画友惊呼:“哈,你还有这一手”……

 

国画,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受世人敬慕,要学好,传承下去,中国画的意境,笔墨、书法题款印章应用等等是深奥的课题,对文学和中国文学更深层的学习,还得努力探索求知,要创作适合自己面貌的作品。

 

从事工艺绘画和实用美术这几十年,生活遇到困难,道路上常有挫折,不如意的事时有,但我没有气锐,没停止过努力。我觉得只要有信心,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充实生活,快乐一生。

 

我和我的家庭

 

我出生在石狮永宁镇。祖父陈欠木,名字特别,好记!他原籍惠安张坂,到永宁后带着几个木匠师傅在北门大砌顶做起木作活,制作传统家具,产品迎合侨乡民众需求,生意还不错;伯父陈炳煌只念过几年私塾,在永宁古街经销日杂食品,平时重视子女教育,是个有威严的人,平时喜欢文字钻研,懂些诗词古韵,与好友福师大中文系教授陈祥跃先生常有文学上的探讨;父亲陈炳发体质文弱与母亲王珍珍结婚《她是归国华侨(外祖父南洋归国)》,他原来在周边农村当过小学老师,1956年后离开永宁到厦门谋生,他为人灵活,善交朋友,爱学习,心灵手巧,写了一手好字,来厦后家庭兄弟多,生活窘迫,虽开始能得到祖父伯父的资助,但因父亲体质较差影响日常工作,后主动申请病体至最后辞职,当起“自由”的单干,开,开始从小五金修补的个体户到后来较大型的工厂通风管道钣金工活,工业鼓风机的制造,全靠他平时的学习,努力钻研,业务水平在当时行业里享有荣誉……但是后来他脑力体力透支,加上平时嗜酒,累垮了,病倒了,刚刚有好转的家庭经济又面临新的困境,生病期间2.3年间母亲和兄弟姐妹忧心忡忡,悉心照料,伯父也从永宁老家专门到厦陪伴直至他逝世,他俩兄弟的亲情也令晚辈感动,我一直缅怀他们。

 

由于许多原因,直到1980年初33岁的我才与爱妻黄婉荣结婚,她出生在一个航海学校老轮技工家庭,技术高,业务精,为人忠诚实在。她因文革停课上山下乡,回城后在机械行业就业,她精明能干,手工缝纫强手,煮了一手好菜爱整洁,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序,还懂得点艺术欣赏,是我艺术作品第一个评判者,总是很有主见的提出批评意见,个性较强,时有尖锐犀利争论激烈,过后细想有不少好建议。画界朋友常为赞赏肯定。198011月孩子陈曦出生,孩童时期的他不吵不闹,言语不多,爱看书爱学习,爱动手做事,小学后常跟我身边和研究会到外写生,小学、中学班级里的板报就能负责编排,流露较好的观察和创造能力,得到家长和友人的鼓励从小奠定了基础。

 

在他孩童时代,家庭清贫,住房条件差原一家七口住鼓浪屿侨房托管,拥挤,潮湿、且是危房,住房困难烦恼不断,精神疲惫……后来妻子单位工程厂有关部门照顾,得以安排在第二市场屋顶的简易搭盖,风雨中度过艰辛的近20个年头,这段时间虽苦虽累,一家三口也已“心满意足”。1997年有幸分得两房一厅70㎡新房地靠文化艺术中心,住房得到进一步改善。孩子的学业至关重要。到了他高中年段,学习任务紧张许多,还好我老婆她虽文革未能有高考的机会,但平日注重学习方法,引导他,高考冲刺那段时间,配合一中老师,条理学习、作息有序、营养合理,心情放松……直到公布录取那天深夜,当只以701分(当年计分法)较高分数被重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录取时,全家上下激动万分,欢畅歌声哼唱不停……还记得在选择报考专业的关键时,家庭有了些争议,我综合平时他的学习,兴趣爱好,将绘画特长跟科学理论相加,文理综合,我表态坚持选择建筑设计专业。那时查遍全国建筑名校资料,并在报名最后一天“偷”要走该校张贴的招生宣传资料回家细细研究,最终投档南京东南大学,并如愿被录取。总之子女教育非常重要关系未来,如今小孙子(陈瑞鸣(嘟嘟)陈曦儿子)聪明可爱,好学爱问,并想有学画的兴趣,我想他今后能子承父业也好,另开辟径也行,健康成长,迎接未来。

 

生活的道路:艰辛、疲惫、劳苦、苦中作乐。

 

事业的征程:奋斗、迷茫、坚持、乐在其中。

 

年谱简表

 

194611月出生于福建石狮市永宁镇北门街大砌顶

 

1953年(7岁)就读永宁小学15年级学习。

 

1957年(11岁)随父母迁居厦门市鼓浪屿,先住日光岩西林旗尾路11号,就读康泰小学读完小学六年级。

 

1958年(12岁)报考厦门艺术学校(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录取初级班(属初中性质),学习美术基础课,工艺美术知识,(属半工半读的初级班)。

 

1960年(14岁)经考核将部分初级班学员转入中专学制,编入绘画科。全班学员14名,其中有张尚伟、陈初良、王柏生、王振裕、蒋永水、郑清火等,班主任有吴端靖、周松琪、陈志宏,授课的专业老师有杨夏林、张晓寒、石延龄,顾一尘、许霏、李其铮、丁朝安、庄元、陈志宏、孙煌、吴振勤、邱祥锐、曾良奎、洪子述、林天助、葛自鑑等和文理课教师周松琪、李清玮、熊培贤、郑兰、陈觉生、张大坤、谢旭等,这些老师认真授课,传道解惑,他们一直地影响我们的艺术道路和人生历程……终身受益。

 

1963年和张尚伟合作水粉画《假日》入选华东6省—市卫生美展,作品第一次入展很受鼓舞。

 

因学校改制毕业前我们以大专学历毕业,颁发《福建省工艺美术学院》毕业证书。

 

1964年(19岁)毕业前在厦门玻璃厂实习,在器皿车间学习描花,印花、器皿设计,7月分毕业。

 

1964年。毕业后,按当时的分配制度,被分配到福建福安地区(现宁德地区)。但因当时年纪小身体弱,并犯有低血压等病,家庭顾虑我年少要远离家门,恐难适应,不同意我前去工作,而逗留在厦门家……

 

1965-1972年是我较为动荡多变的年月,又逢文化革命。我先后在厦门玻璃厂、新焦厂,厦门铁厂当无编制的临时工,收入少,流动性大,本想努力挣钱补贴家用,但难!虽然如此文革期间保持自立从没埋没良心做过损人利己害人的事,得以自慰。在这段时间多次被借调市举办的经济展览,协助“大庆展”;学“铁人事迹展”成果展和省市文艺展。

 

1967年(21岁)抽调市搞“工业学大庆,学铁人”展,因文革受“批判”遭封杀,组织上京,第一次出远门到北京。

 

1972年(26岁)市文化局组织画家到南京参观全国美展中国画展。

 

1976年(30岁)经友人介绍,被招入厦门思明区向阳印刷厂任美工,搞文化用品设计,那时正与现市文联副主席陈元麟先生一厂同事。

 

1976年荣幸获得张晓寒赠画《风雨飒爽图》、《夏山云飞扬》两幅佳作,在我逆境中备受鼓励和获得巨大动力。

 

1977年(31岁)农历8月初五,劳累一生的父亲病逝,享年54岁,他勤奋、聪明睿智,求变的精神给后辈留下宝贵财富。

 

1980年(33岁)与相识多年的女友黄婉荣正式结婚,同年11月孩子陈曦出生。

 

1982年(36岁)以后有机会赴外地参观全国性展览,并顺道游历长城,、故宫;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陕西西安碑林、兵马俑、陕西博物馆;领略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

 

1985年(39岁)批准加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名条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录》

 

1986年(40岁)厦门美协成立水彩水粉画研究会成立当选理事,90年被推介选举为秘书长。至2004年共14年,1999年增补省水彩画会常务理事;86年油画《窗口》被“福建日报”头版介绍。

 

1987年(41岁)由于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后文艺繁荣与外地交流频繁认识全国各地知名画家,《江泊万里船,欢迎世界客商》中标福建省贸易洽谈会的巨幅壁画耸立主要交通要道,为经贸服务。

 

1991年(45岁)厦门庆祝特区建设十周年两幅宣传画《厦门走向世界》《庆祝特区建设十周年》获一等奖,并印发宣传品,及绘成大幅壁画,广泛宣传。

 

1997年(51岁)水彩画作品《响午》入选第七届全国水彩大展。

 

2001年(55岁)在厦门邮政局邮电广告公司工作,在此段时间利用我水彩画稿编辑《鼓浪屿》个性化邮票和《鼓浪屿风貌建筑》(陈曦线描)两组个性化邮票,多次再版;还设计开发数套以厦门风光为主的明信片,丰富旅游市场。

 

2003年(56岁)水彩画《土楼人家》入选《2003首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水彩画《天地正气》入选闽港水彩联展,并在香港“文汇报”发表介绍。

 

2004年(58岁)在工作之余,接解电脑数码技术学习电脑PHOTSHOP的应用自编整理数本个人资料,有《作品回顾》、《摄影作品》、《贵州之旅》、《眷恋渔村》、《闽台红砖厝》、《国际模特大赛》、《陈杰民中国画》、《陈曦钢笔画》、《画说鼓浪屿》等等有便与同行交流,自感欣慰。

 

2006年(60岁)当年《厦门日报》星期六画苑(关注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之六)推介我的素材,题目《让鼓浪屿美景带得走》的大篇版面介绍。

 

2007年(61岁)由于第一代身份证登记制作期间,有关人员不负责任和知错不改,将我出生年登记为1947年,而延误退休年龄,蒙受不当待遇而无以纠正,直至2007年才准予正式退休,对我不公……

 

2007年(61岁)与画家林良丰、方金河,戴礼舜等7人到广西南宁青秀山观音禅寺绘制二幅17x7m的《五百罗汉》巨幅壁画,我承担上墙和辅助工作,记录全过程,长达2个余月,从中体验佛教文化,学到技艺,甚有意义。

 

2007年厦门华侨博物院展厅翻修重整,华达公司林嘉华先生承接工程,其中主展大厅雕塑群像,需要背景相衬托,我首次采用烙画制作手段,烫画人物背景,用近半个月紧张制作,顺利完成,在灯光下效果极佳,观众反应很好,也为博物院全国评比夺得好声誉。

 

2008年(62岁)水彩画《世界遗产南靖土楼》入选“2008年中国庐山水彩艺术作品展”。

 

2008年(62岁)贵州省市我目前到过最西边的地方,那边的山和水十分壮丽,黄果树瀑布,高峰峻岭,大江夹流,千峰奇銮、众多的少数民族村落,名镇名阙,善良的人民,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自然景观和舒适的气候赞叹不绝“爽爽贵州”(广告词)……画了不少画,拍了数千张照片,更是十分珍贵!!!

 

2009年(63岁)远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有个愿望,要将第二故乡美丽的鼓浪屿画出来,传出去,多年积累的画作挑出80余幅,和儿子陈曦钢笔画稿数十幅,较为原状态的反映了历史风貌,中外建筑,人文风土和异国外来文化……正好版画家孙煌老师为我征得著名文化名人漫画家华君武老先生题字墨宝《鼓浪屿的歌》,并得到时任厦门市旅游局局长林世超的鼎力相助,并撰写前言介绍;市文联副主席,作家陈元麟先生动情文章;鼓浪屿文史研究员、鼓浪屿申遗顾问何丙仲的文章推介,一本图文并茂,色彩与线描相见的画册将为鼓浪屿申遗工作增加浓浓的一笔。

 

2011年(64岁)儿子陈曦结婚,儿媳方平(福清籍长汀人)12月底小孙陈瑞鸣出生。

 

2013年(67岁)母亲病危,在厦门爱心护院离世享年89岁,母亲一生勤劳节俭含辛茹苦培养子女,父母的典范一直教导子女成长,恩重如山。

 

2011-2015年利用间隙时间与家人跨出国门游历欧洲十国;(有趣的是在异国他乡的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盥洗室巧遇了好友林嘉华先生)2014年到邻邦柬埔寨吴哥窟;2015年首次乘游轮东渡日本冲绳,放松心情,体验异国风情和中西文化。

 

在这之前的几年先后游历国内的历史名城和风景名胜,到过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太原大同平遥、洛阳、庐山、桂林、南宁、北海、贵州、海南岛、广州、深圳等地……云游祖国大好河山,领略中华文明。

 

2015年(69岁)承蒙张晓寒美术研究会领导和众多画友的举荐,思明区政协主办,在刚接手协管的厦门中山公园《晓春画苑》举办《陈杰民水彩小品展》,展出历年51幅作品,历时20天(710日至730日),展出效果不错,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西晨报都有消息和专题报道,反响还好,本人十分欣慰,万分感激。这次展出是自己阶段性总结回顾,更是新的起点。

 

2015年秋,儿子陈曦儿媳方平合议提前为我庆生,约邀弟妹及家人团聚一堂,其乐融融一家亲。

 

有感而发:

人生七十古来稀,

自觉行在半程里。

如今日子甜如蜜,

卷袖扬帆再努力。

 

请元麟兄批评斧正、润色